 |
吴大猷与原副校长沈克琦亲切交谈 |
文革过后,物理学科各方面工作百废待兴。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学校秩序开始步入正轨。改革开放给几个物理系带来了生机,北大物理学科重振雄风,向国际水平奋起直追。物理系经过二十多年的稳定发展,在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地球物理系和技术物理系,也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业绩。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天文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成立的一些研究机构也都努力攀登高峰,为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北大物理学科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水平上均已达到了新的高度。
教学方面,77年恢复高考招生以后,本科学制改为4年,从78年和82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北大物理的教学和系列教材享誉国内外。王竹溪、黄昆、虞富春、赵凯华、郭敦仁、曾谨言等名师名课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他们的工作奠定了北大物理,乃至全国物理教学的传统;至1985年,北大物理大部分的课程都有了自己教师编写并公开出版的教材,为国内许多院校所采用。
 |
物理教学实验室 |
北大物理系实验课教师在全国恢复和重建物理实验教学方面也起了带头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恢复了传统实验,而且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教学实验室,并编写和出版了相应的教材。1989年普通物理实验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993年,近代物理实验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1年,物理系物理学专业被确立为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4年,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被补充入物理学理科基地,使基地的规模加强到一个半。物理学基地已于2000年正式通过国家验收。1992年,地球物理系大气科学专业也被批准为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得到特殊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物理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大发展。物理系科研工作主要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和激光物理学等领域。研究机构有理论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物理系和重离子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主要在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技术极其应用等领域,并建立了重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物理系的科研工作主要在大气科学、气象科学等领域,并建立了暴雨监测与预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大物理的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胡宁、杨立铭、甘子钊、杨应昌、胡济民、陈佳洱、赵柏林、陈建生等带领北大物理学活跃在科研前沿,有很大的国际影响。从70年代到80 年代初,物理学科大批教师出国进修,他们回国后建立了相关的实验室和课题组,指导研究生开展物理学前沿课题研究。从国外引进和国内自己培养的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青年物理学家脱颖而出,成长为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教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也面临国内外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竞争。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从9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框架下提出了校内实行三级建制、两级管理的设想,后来又推行了主干基础课统一聘任和岗位聘任等重大措施。物理学科的几个系也逐步进行了整和,为体制调整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