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医学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发布日期:2020-04-28浏览次数:

点击访问主页

医学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坐落在北京大学主校区内的综合科研楼、综合科研2号楼、物理大楼,实验、办公场地约2000平方米,是以医学物理和工程教学、研究为主、以对校内外单位提供科研平台支撑为辅的综合性实验室。现已建成的公共科研平台属国际一流水准,汇聚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医学影像与脑成像系统设备:306通道脑磁图系统1台、9.4T小动物磁共振成像仪1台、3.0T磁共振成像仪3台、脑电图系统4套、脑功能视频刺激系统3套、温度感觉分析仪2台、脉冲磁场刺激器影像导航系统1台、脉冲磁场刺激器1台、小动物专用脉冲磁场刺激器影像导航系统1台、小动物专用脉冲磁场刺激器1台、高速计算平台1套。

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从1993年开始开展医学物理方向特别是核医学和放射医学相关的研究;2000年与原北京市医疗器械研究所联合申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1年正式成立医学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包尚联教授任实验室主任。2011年起,原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脑成像研究中心主任高家红教授应聘担任实验室主任,高家红教授是现任国际人类脑图谱学会(The Organization for Human Brain Mapping,OHBM)主席。

经过20多年持续的努力,医学物理实验室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和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和放疗设备研发于一体的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基地。实验室取得的成就包括:培养了近200名满足国内临床医院放射科、放疗科和核医学科要求的,高素质、医学物理和工程专业的硕士、工程硕士、博士好博士后人才。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了基于核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放射医学技术相关的具有前瞻性的和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工作,完成的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教育部、北京市各类各种项目近50项,产生一大批研究成果;通过“开放、交流、合作”的运行模式,建立了与世界著名大学和医疗机构的广泛合作关系,建立了与国内外著名临床医院、大型医疗器械生产和研发单位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研究关系,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科技工程化技术辐射中心。

实验室现有人员15人、其中博导3人,硕导3人,博士后3人。

医学物理包括医学影像物理和肿瘤放疗物理,目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包括:

1 医学影像物理和工程

1.1 磁共振成像物理和工程

1.2 X射线成像物理和工程

1.3 核医学成像物理和工程

2 放疗物理和工程

2.1 新型放疗机设计原理与工程实现问题研究

2.2 新型放疗治疗计划系统研究

2.3 放疗机临床应用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3 医学信息学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3.1 系统信息采集方法、图像重建、图像处理方法

3.2 医疗信息的配准、融合、识别和智能化技术

3.3 基于临床数据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现阶段,实验室的三个重点研究方向是:磁共振成像新技术、新一代量子脑磁图技术、脑成像在脑图谱中的应用。磁共振成像新技术,以脑氧摄取率磁共振成像为基础发展功能磁共振的新序列更快地得到更多、更有效的特别是定量化的脑功能指标;脑磁图设备研发方面,研发小型化的新一代脑磁图元件、廉价的磁屏蔽室解决方案;开展脑图谱研究,借鉴国际上脑模板与图谱的经验,努力构建中国人脑图谱。

本实验室正在招募放疗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希望引进国内外顶级的医学物理人才,特别是引进海外学成归国的优秀青年人才,扩大医学物理和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队伍规模。

本实验室承担了许多重点科研项目,如北京市科委的中国人脑语言精细动态功能图谱的构建、脑认知与脑医学-多模态脑影像数据采集规范与自动分析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脑血流灌注和脑氧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定量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国语言加工脑功能网络连接模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医学影像等中高端医疗器械研发——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研发等。

本实验室承担了医学物理和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实验室现有研究生18人,16名博士研究,2名硕士研究。可以开设的课程包括,核磁共振成像学,脑功能成像,脑成像应用与心理学研究,医学影像物理,肿瘤放疗物理学,辐射生物学与肿瘤放射治疗,现代医学物理基础,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医学成像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医学电子信息学,医学软件设计、编码和质量控制,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和图像分析,数字图像处理,电磁场数值计算,粒子加速器,粒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统计与数据分析,专业文献阅读。

医学物理和工程发展前景广阔,分子影像学、质子重离子加速器、超高磁场MRI、多模态成像及其在诊疗中的应用、硼中子俘获治疗等都是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欢迎有志于医学物理和工程相关研究的人员来我实验室学习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