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90周年庆典活动
物理学科90周年庆典活动
丁肇中教授报告会等系列学术讲座在北大举行
发布日期:2021-09-16浏览次数:

丁肇中教授报告会等系列学术讲座在北大举行

2003年10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理科论坛暨纪念北京大学物理学科90周年报告会第一讲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

出席开幕式的有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迟惠生、北京大学副校长林久祥、林建华、鞠传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佳洱,北大理学部主任甘子钊,北大科研部部长朱星,北大物理学院院长叶沿林、天文学系主任陈建生等。报告会由林建华副校长主持。

丁肇中先生作了“我所经历的实验物理与体会”的主题报告。丁先生以自己在实验粒子物理领域取得的几项重大成果为线索,向青年学子畅谈了对基础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等诸多问题的切身体会,并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他目前参与和领导的国际空间站工作。丁先生广阔敏锐的科学眼界,谦逊幽默的谈吐,令在场的600多名师生再次领略了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大师风范。作为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丁肇中教授曾多次到北大访问和作学术报告。

随后国际天文联合会副主席、美国天体物理学家Robert Williams博士作了“哈勃空间望远镜展现的宇宙”的报告,向师生介绍哈勃空间望远镜这项人类历史上技术最复杂、成果最丰富的航天壮举及其给人类认识宇宙起源、结构和演化带来的深远影响。优美的天体图片展示了宇宙的神奇和科学家们对宇宙的不懈探索。

此次报告是北大理科论坛的第一讲,也是北大物理学院纪念北大物理学科9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此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于9月15日到北大物理学院报告和座谈,受到热烈欢迎。

附: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教授简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青少年时期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1956年回到美国,入密执安大学攻读物理学。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6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5年-1966年任助理教授。1967年-1968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当任副教授,1969年至今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授。1963年为福特基金会成员,日内瓦欧洲核研究组织成员。1970年兼任美国物理协会举办的"粒子与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1975年成为美国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之后又成为美国物理学会、意大利物理学会、欧洲物理学会会员。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及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奖。

丁肇中教授主要从事实验粒子物理研究。1974年,他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质量为31亿电子伏特左右的一种长寿命中性粒子 -- J/ψ粒子,并因此共享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其重要性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为了说明J/ψ粒子(及其激发态)的存在,人们提出了第四种夸克,并把它称为粲夸克。新夸克的提出支持了弱相互作用的流行理论并提供了这种理论与电动力学综合的可能性。1979年他还探查到一种难以捉摸的称为"胶子"的粒子存在的证据,使世界科学界都为之振奋。

丁肇中教授八十年代以来领导了欧洲核子中心L3实验组的工作,在高能物理的一系列实验中取得突出成就。近年来,他转向宇宙线高能物理方向,领导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在空间站上建立阿尔法磁谱仪。丁肇中先生十分关心和支持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他领导的L3实验组为中国培养了高能物理实验的骨干队伍,在中国参与高能物理国际合作和建设自己的高能物理基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Robert Williams博士简介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美国天文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天文联合会副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93接替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Riccardo Giacconi任美国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所长,直至1998年。该研究所负责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运行和科学研究。在此之前Robert Williams曾任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台长等职务。Robert Williams博士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德国洪宝奖,美国天文联合会Beatrice Tinsley奖,NASA的杰出公共服务奖章等等。

点击此页图片可见更加清晰显示。

物理学院 肖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