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联大总办公处 |
1937年,日寇入侵,华北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至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又迁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合并后,师资力量更加强大。有对我国物理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元老饶毓泰、叶企荪、吴有训;有学术造诣精深的教授周培源、吴大猷、赵忠尧、朱物华;还有抗战开始前后学成归国的青年教授孟昭英、于瑞璜、范绪筠、王竹溪、张文裕、马仕俊。他们当中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饶毓泰、叶企荪、吴有训、吴大猷、赵忠尧,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委员的有11位,真可谓群星荟萃、济济一堂。
由于仓促内迁,仪器设备丧失殆尽。西南联大物理系的教授们多方筹措,从国内外购得必要的仪器,经越南海防和滇越铁路运至昆明,保证了实验课的开出。由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几乎集中了当时中国物理界的精英,因而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原三校物理系的教授互相促进,积极向上,带动青年教师和学生进入学术研究前沿领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南联大教师孜孜敬业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风范连绵流传至今,成为后辈的楷模。
 |
40年代的物理实验室 |
西南联大的八年间,物理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西南联大物理系师生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上百篇,不少论文代表国际先进水平,内容亦相当广泛,涉及广义相对论、湍流理论、原子和分子结构及光谱、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介子理论和量子场论、核物理、X射线吸收及晶体结构分析,电子学及生物物理等方面。
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中人才辈出。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有国际知名的电机工程学家张守廉和天体物理学家黄授书,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黄昆、胡宁、张恩虬、陈芳允、李整武、戴传曾、李荫远、肖健、朱光亚、邓稼先、李德平、应崇福等。
在国难深重、极端艰苦的岁月里,西南联大物理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却硕果累累,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人物,堪称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