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历史沿革
蓬勃发展时期:1952 - 1966
发布日期:2020-03-01浏览次数:

1952年部分教职员工及研究生合影

1952年秋,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物理系的大部分和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的气象部分合并成北京大学物理系,设物理专业与气象专业。这是继西南联大后的又一次师资大联合。有来自原来北大物理系的饶毓泰、赵广增、胡宁、黄昆、虞福春,来自原清华物理系的周培源、叶企荪、王竹溪、杨立铭、洪朝生,来自原燕大物理系褚圣麟。

院系调整后物理系学生数量大增,从培养少数学生发展到整批地培养物理人才。每年的学生人数从原先最多二三十个一下子增加到近两百个,1957、58年维持在三、四百人,1959年初,物理系因学科建设和规模的急剧发展,将地球物理和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由物理系分出,建立了地球物理系和无线电系。分成三个系后,物理系每年招生的人数仍有一百五六十人。

学习苏联的教学体制是这个时期北大物理系的特点之一。物理系的教学体制从美国的4年制转变为苏联-欧洲的5年或5年半体制,前4年为基础课,后 1年或1年半为专门化训练或毕业论文。52年全面学习苏联后,53、54、55三个年级改为5年制、56级以后又改为6年制。为了完成这一转变,物理系教师在开设新课程、专门化教学、大规模指导论文等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优秀毕业生蒋筑英

1956年,根据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需要,集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五校师生到北大物理系,在黄昆、谢希德教授的主持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三年内培养出的两百余名学生成为我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对我国从无到有的建立和发展半导体科学技术工业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5年,为了尽快建立我国的核工业体系,国家在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技术物理系的前身)。先后从全国抽调胡济民、虞福春、朱光亚、卢鹤绂、徐光宪等著名科学家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孙佶、张至善、陈佳洱、孙亦梁、吴季兰、刘元方等来北大开展筹建工作,学生亦调自各大学。1956年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届原子核物理专业学生毕业。1959年初物理研究室改为原子能系,1960年又改为技术物理系。技术物理系的建立、发展和演变都与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她为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14年中,北大物理类学科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科学人才和技术骨干,毕业学生中有90多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两弹元勋中,有7名在北大学习和工作过。我国从原子弹到氢弹,花费时间远比其它国家短,于敏功不可没。60年代初我国的第一个激光器仅次于国际上一年试制成功,这是当时两位30岁上下的年轻物理学家研制出来的,其中一位就是北大的邓锡铭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