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在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王恩哥副校长的致辞
发布日期:2016-06-21 浏览次数: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汇聚于此,隆重纪念我国一代物理宗师、杰出物理学家王竹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大学,向与会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以及王竹溪先生的亲属,表示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

王竹溪先生1911年出生,今年正值先生百年诞辰。王先生9岁读“四书”,10岁读《左传》、《唐诗三百首》和《古唐诗合解》,18岁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周培源先生当时评价他:“对物理概念理解深入,并具有数学计算的特殊才能。”1935年王先生公派赴剑桥深造,1938年博士毕业,正值国难当头,27岁的王先生立即回国,任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为中国的物理学研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1952年开始,王先生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62年由国务院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先生1978年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先生与世长辞,享年71岁。

王先生一生的科学研究,涉及理论物理众多领域,尤以统计物理和热力学见长。先生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学风都集中精炼于《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导论》等教材以及其他一些为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写的著作之中。他与郭敦仁先生合著的《特殊函数概论》在海外翻译为英文出版,作为一位理论物理学家,这本数学专著使王竹溪以他深厚的数学造诣而享誉国际数学界。王先生终生致力于物理学研究以及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努力。王先生一生执教三所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三所大学培养的几代中国物理学家都曾经受教于王先生,数千学生遍及中国物理学研究各岗位。

先生1951年至1983年主编《中国物理学报》,在他的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下该报成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物理学学术刊物。先生主持审定物理学名词2.2万余条,为中国物理学名词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王先生作为一代宗师,物理大家,对物理学的发展与对物理教育的诸多贡献已经载入史册。

王竹溪先生一生兴趣广泛,不仅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而且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根底。从30年代起他就开始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字,1943年发明了汉字新部首检字法,并于1979年进一步提出汉字检索新方案,成为研究汉字检索机器化之先锋。

王竹溪先生才思敏锐,更勇于实行。他在提出新部首检字法的基础上,又花费40多年心血,以其博学多才、治学严谨的长处,孜孜不倦、无间寒暑,在前人编纂的《康熙字典》等辞书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在定音、释义上逐字推敲,编纂了《新部首大字典》,收字逾5.1万,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之一,其篇幅达250万字之巨。由于收入的许多字没有现成的铅字,如果刻铸字模,需耗资上百万元,投资过于高昂,以至于王竹溪在生前一直未能找到愿担此任的出版社。直到他去世5年之后,才由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和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采恭楷缮写胶板印制方式出版。王竹溪以一人之力独立完成此巨著,表现出他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具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这种精神堪为后辈楷模。

老师们,同学们,北大物理将于2013年迎来百年,北大物理百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高等物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中国物理学学术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百年来北大物理在王先生等前辈宗师带领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为中国科学、教育和社会的进步,为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首百年,追思先贤,王竹溪先生虽然已故去多年,但是他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细致入微的治学精神却永存于世。作为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家、教育家,王先生毕生奉献于物理事业,秉持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书写了老一辈物理学家的不朽篇章。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并深切缅怀王竹溪先生,首先要学习王竹溪先生等老一辈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传统,“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历史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卢沟桥事变后,国家处于危难。王竹溪先生1938年夏天博士毕业,旋即接受了西南联大的任教聘书,立刻启程回国。抗战时期国家物质匮乏,民众颠簸流离,王先生一家也难以安稳度日,王先生的两个孩子因为战火而先后夭折。但是,先生和当时联大的教授们无论多么艰苦,一直坚守在联大的课堂上,坚守在科研的殿堂,率先垂范了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抗战八年,是王先生学术研究最为光彩的八年,他在此期间的学术贡献为国内多个领域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王先生在抗战时期满怀爱国热情,无私奉献坚持工作;新中国建国后,埋首编写物理学教材,审定物理名词,编写词典,献身学术和教育事业,努力为国家培养物理人才,他的这种朴素淡泊的高尚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许多后来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正是当年受到了先生的学识熏陶、人格感召和精神感染而毫不犹豫地献身科学事业的。

王先生和前辈在艰苦的环境下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源自他们坚强的爱国信念和奋斗精神。今天的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国家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的支持力度极大提升,北京大学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也正在逐渐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我们在这里回顾北京大学与国家命运共进退的历史的同时,更要反思我们现在和将来可以为国家、民族回报什么,做什么。我们要学习传承前辈爱国传统,教育报国、科学报国,进一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的科学、文明水平,做出无愧于历史的奉献。

其次,我们要学习王竹溪先生热爱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乐为人师的精神,提倡教师乐于教学,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王竹溪先生等一代宗师高度重视学生的培养,他博闻强记,知识体系严密,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王先生上课从不带课本,课堂上却能将教学内容一字不落的书写在黑板上,其严密的逻辑和系统化的板书让学生叹服,他的教学真正达到了令学生“如坐春风”。这种效果源自先生渊博深厚的学识修养,也表现出王先生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除了课堂教学,王竹溪先生开放、谦和、平等的思想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方面充分展示出他作为一代物理大师的人格魅力,他以适当的方式指导学生但却不约束他们的创造空间。先生特别鼓励学术的讨论和辩论,他主动做出表率,经常与学生进行讨论,甚至有时这种争论非常激烈,但在任何时候这样的交流都是非常公平和自由的。学术只有经过反复的思考和不断的讨论,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所推进。今天,北京大学要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争取在2020年前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做出具有标志性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育学术交流和讨论的良好氛围,师生共同努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第三,我们要学习王竹溪先生孜孜不倦、永不停止的学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认认真真做学问,踏踏实实做人。

王竹溪先生敏而好学,学生时代就习惯于将老师所讲、自己所学的内容及时整理和归纳,他学的每一门课和涉猎的每一个领域,都有认真、详细的笔记,经常反复思考琢磨。王竹溪先生这样的好习惯一直保留下来,西南联大时期的授课教案和课后笔记最终形成了以《热力学》为代表的经典教学著作。王先生27岁获得博士学位就任清华大学教授,此后长期活跃在科研和教学前沿,兴趣广泛,所研究的领域从物理学、数学到语言学,王先生在诸多领域的杰出贡献足以证明先生一生孜孜不倦,具有永不停止的好奇心和求索精神,具有持之以恒的惊人毅力。今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断延伸,北大师生要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的求索精神和治学态度,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树立浩然正气,满腔热情地投入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老师们,同学们,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已经进入教育部试点学院名单,要在未来10年内建成世界一流的物理学科,在国内物理学界起到骨干引领和示范作用,并力争成为国际物理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地。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依靠他们影响并培育更多的杰出人才,推动国家教育、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和缅怀王竹溪先生,希望借此机会重温历史,回顾先贤所走过的历程,以此激励我们继承和发扬以王竹溪先生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传承他们坚强的信念和精神,传承他们严谨求精的治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继续为北京大学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贡献我们的智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