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教师代表杨晓菲研究员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22年开学典礼的发言
发布日期:2022-09-29 浏览次数:
  供稿:物理学院开学典礼工作组  |   图片:经典瞬间   |   审核:曹庆宏、穆良柱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

作为教师代表,我首先欢迎和祝贺在座的各位同学加入到北大物理院这个大家庭。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共同拥有了北大物理人的标签。有一天我们都可能成为同事、合作者,所以在这里就跟大家做点朋友式交流吧。

大家进入燕园近一个月了,期间也参加各式各样的会议、典礼和培训,或多或少已经有不少体会。这里,我就聊聊个人的一些简单经历和体会,希望能帮大家避避坑。

首先想和大家聊的是,怎么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这里当然不是专指课表上的课程,更多地是说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功课。有许多事情是按要求必须做好的,比如听课、写作业、锻炼身体等等,这个大家都明白,不需要多说。我想聊聊“选修”,就是怎么主动争取机会、把握机会。

我们激光核谱学与核性质课题组(不到五岁的新兴团队)有不少本科同学,我自己也在上本科生的课程。所以十分清楚我们物院的课程体系是具有充分自由度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不同的四年课程安排和选择。同时,还有大量本科科研训练的机会、社团活动的机会,以及毕业去向的选择,等等。这些不能一一等着家长和老师安排,大家只能学会自己做主、自己安排、自己选择。

我的本科生活并不是在北大度过的,那时的机会也相对少很多。但我是比较早就有了读研究生的想法,当然,这得益于一些契机,如新生座谈。后面几年的学生生活当然始终是围绕这个想法的。例如,学习成绩总得排在前面,二年级的时候主动找老师做了本科生科研,三年级顺利取得推荐免试成为北大直博生的资格,四年级也参加了北大老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上的外场实验(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核物理实验,也是我本科期间最忙碌也充实的几个月。)。

读博后,原以为会在燕园度过五年,但第二年就在另一个契机下被送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联合培养,选择了一个陌生的研究方向。2014年博士毕业后,又去欧洲做了三年博士后。一路走过来,我的感受是:其实今天并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只要把每一步都做好,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努力把握住机会,很多成长的收获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第二点和大家分享的是,既要关注眼前,也要葆有梦想,更要学会面对各种困难。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很大程度上是在跟未知世界打交道,很难计划某件事情什么时候能成功;需要的是做好当下,要脚踏实地,但同时总是得追求点什么,要“仰望星空”。

每一位物院学生在第一次踏入北大校门的那刻起,人生就已经走入新的阶段。在这里,你们能看得更高、更深、更广,你们心存的目标也会更大、可能也会更远。那句老话“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是有道理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认真做事,要自信,更要谦逊。

我的体会,脚踏实地和保持梦想,是对每个人都适合的,并不完全需要和成绩排名挂钩。有人说:“周边的同学都太优秀,我似乎不再是最优秀的那个。”这是必然的事情,且越往前走,这种感受越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去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发挥好自己的所长。只要你一步一步努力,结果总不会太差。就如跑马拉松的时候,我们要跟着同一节奏的“兔子”去跑,如果非要去追“大佬”,肯定会被拉爆。有人说:“考试失意、绩点爆炸,压力太大,太焦虑。”做学生的压力总是会有的,焦虑也是在不同阶段都会产生的。但我们当老师的压力一点不小,也会有焦虑,也会时常遭遇挫折。经历多了,就习以为常了,也许早些经历、早适应更有益。其实我个人走到现在也并不是因为聪明,而更多是坚持。我也踩过各种“坑”,经历过各种“悲催”,这等有机会再和大家聊。

第三点:我是做实验研究的,特别关注集体和团队,合作和交流。很多想法、主意、方法都是大家聊出来的,甚至争论出来的;很多积极性也是大家相互鼓励,甚至相互吐槽激发出来的。

最近一段时间,在多个场合听到这样一句老话,感触颇深:“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But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独行者虽速,但众行者更远)。希望用来和大家共勉。

在物院这个大家庭里,我们身边有众多优秀的同辈、和善的师长,总能找到适合的平台去交流,也总会遇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希望大家在后面的大学生活中,特别是在面对众多“选修课”不知所措、钻牛角尖的时候,多多找人交流与合作。要相信身边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自己向组里的学生(包括本科生)学到很多。

接下来,想跟女生说几句“悄悄话”。这几年,我被问过很多 “关于女生做科研”的命题,所以我也想对咱们新生中的女同学说几句:

我们在学业或事业的各个阶段,外界总是存在各类“干扰”的,但我们还是要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自己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亲身体会)。其实大家设身处地想想:当你们在教室里、考场上、实验中忙碌时,会想到自己是女生吗?我想你们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所以,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也希望大家不要顾虑那么多,不能太在意别人的说法。客观环境可能有一些影响,但并非必然,最重要的还取决于你们个人的意愿和意志。

有时候,不妨找个“role model”(榜样)。昨天是纪念吴健雄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我在来的路上还在听回放,建议大家也都去听听。她是我们所有人的role model”我自己读博士和做博士后期间的合作导师都是女性,她们无形中影响着我。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有一次在聊天的时候跟大家说:“晓菲第一次和我语音交流(是指我申请博士后时的面试),我就知道她以后肯定会走学术道路。”其实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到底是自己的哪句话让她有这么肯定的判断,或许是某种傻傻的劲头吧?所以呢,还是取决于自己。目前,国内方方面面支持在不断改进,特别最近一两年有了明显改观。大家以后面对的环境肯定会更好。

最后,还是用之前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希望物院每一名同学都能在历经“困难”之后,仍然葆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