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光学
更高效稳定的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浏览次数:
主讲人: 陈炜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地点: 物理学院中215
时间: 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14:30-16:00
主持 联系人: 曲波 (Tel: 62766902)
主讲人简介: 陈炜,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卓越首席教授,武汉九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他于 2003 年和 2008 年分别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8 年至 2010 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 年至 2015 年,在日本国立物质与材料研究所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在其职业生涯中,他在诸如《nature》、《science》、《nature energy》等期刊上发表了超过 140 篇学术论文,获得了超过18000余次的引用,H因子为65。他还拥有超过 30 项与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相关的专利。他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2024 年)、国家优青(2018 年)、国家高层次青年拔尖人才(2017 年),入选Elsevier世界前2%科学家,成果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24 年)等。迄今,共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在内的国家级项目10余项。

在中国,数十亿人民币的资金已投入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进程中。在众多技术路线中,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效率和稳定性之间取得了平衡,更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因此成为大多数初创公司的首选。陈炜于 2015 年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首个效率记录。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面向实际应用的相关研究。

本次演讲他将介绍他们团队多年来为实现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更高效率、更高稳定性以及工艺可扩展性所做出的研究努力。就小面积电池而言,其最新的认证效率已达到 27.57%。10cm2大小的微型组件的认证效率达到 23.3%,而 200cm2大小的组件效率则达到20%。第三方稳定性认证结果表明,在暴露于光照 1000 小时以及进行湿热老化 1000 小时后,其组件的效率几乎维持不变。特别的,他开发了极简化的工艺路线可以实现稳效协同组件的连续制造。这些成果正在其位于武汉光谷的初创公司“武汉九曜光电”进行产业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