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作为教师代表来给新入学的同学们讲讲话。说实话,答应讲这个讲话之前,我是忐忑的,其实现在仍然是。不过,想到作为一个过来人,可能可以给后生们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信息,还是很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因此,就“勉为其难”简单地讲两句吧。
首先,当然是祝贺各位同学,大家经过自己的努力,如愿进入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无论你是以什么方式加入物理学院的,都说明你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值得骄傲的成就!因此,现在你们完全有理由以入学北大物院为自豪。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北大物院会以你们为骄傲。
这个学院是年轻的,与各位同学的年龄相仿;前不久,我们刚刚举办了北大物理学院的二十周年庆。但是,北大物理学科的历史在我国是最为悠久的。北京大学1913年设立物理学门,我国物理学本科教育从此开始。历史上,以北大物院内“铜像们”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筚路蓝缕,为中国物理学的进步与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下,北大物院也肩负着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之际为国家培养拔尖人才的重任。这对各位同学而言,是一个令你们难忘的开端,同时也是一个等你们把握的契机。
前几天,在朋友圈上看到宣梦雨老师说,“时间一晃,离我入学都过去十年了……”我下意识地掐指一算,对我自己来说,就是时间晃了3.7下。虽然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37年前中国的具体情况,但不用多说,大家也可想象,变化是天翻地覆的——这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等等,诸多方面。大家如果希望有更切身的体会,可以去询问你们的父辈甚或祖父辈的人。因此,虽然作为过来人,我当年的很多具体的经验或教训不见得适用于今天的你们,但当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同时一切似乎又都是未知的——这一点倒是有点类似于今天大家所面对的情况。因此,我尝试尽可能地说一些具有普适性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相信,在报到和丰富的迎新活动之后,随着开始上课,大家很快就需要进入实质性的调试阶段。不少同学入学时的喜悦很快就会被各种困惑所打断。我想,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家需要从较为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向更为主动的学习模式。为此,物理学院特别设立了为本科生提供综合指导的课程。通过与教学科研一线老师面对面的交流,相信同学们可以较为顺畅地适应在北大的学习和生活。这里,我想给出如下的三条建议:
1、要找自己的路。我认为,同学们在大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搞清楚自己希望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这不仅仅是你们接下来这四年的路,更可能涉及以后你的人生规划。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你自己,因此你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老师、家长、学长、同学的意见可以听,但是最后做决定的还得是你自己。当然,这个确定的过程并往往不是一蹴而就和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紧张的课程学习、考试、科研训练、实习等等不断调整、尝试的结果。你如果现在问我:是不是我们在座的同学将来都会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我只能很抱歉地回答:我不能确定。但是,我可以确定地说:在座的各位同学比起国内其他同龄人来说,有更大的概率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我们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尽量不要浪费这些概率,争取将其“兑现”出来。大家寻找、调试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2、要学真本事。有首歌唱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人类几乎完全无法预言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就需要掌握一些恒久的,或者用物理的语言说就是“守恒的”知识——这就是我说的“真本事”。这些基本的数理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放在任何场合都是必要的。赵凯华老师曾经说过,学物理的将来做什么都不算转行,就是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我国设立“强基计划”也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当然,我们也一直在努力调节我们的教学,以适应新的学科的、国家的、世界科技的发展需求。同时,也非常欢迎大家在毕业的时候将你们的切身体会毫无保留地反馈给我们,让我们做得更好。
3、要有长远眼光。同学们应当努力把大学四年视为对自己人格塑造、能力提升的必经过程,不要总是计较一时的得失。大学教育的时间虽短,但却是同学们逐渐成熟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定位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变化日益剧烈的时代,更为重要的是大家以后的发展,而不是目前某一门课程的分数;更不要赌博式地将自己的未来寄托于一些不靠谱的所谓宝典、窍门。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最后还是要靠你自己的真本事,走自己的路!
作为总结,上面三条建议的主旨是希望大家有一个幸福的未来。无论如何,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健全人格、拥有幸福未来的年轻人。你们才是国家、民族、世界的未来所在。我衷心祝愿大家都能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学有所得并度过充实、愉快的大学生活。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而应当是走自己的路,并找到志同道合的知己(这当然可以包括人生的伴侣),大家同心协力,共赢更美好的未来。虽然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可能无法准确描绘,但是对于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在座的物院新同学们来说,这不正是最好的一道最好的挑战题吗?
谢谢大家!
(刘川,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北京大学物理系1988届本科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