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术论坛(第六十六讲)在物理西楼思源多功能厅举行。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盖·威尔金森(Guy Wilkinson)作了题为“味物理前沿:通过夸克跃迁研究探索新物理”(The flavour frontier: searching for new physics through studies of quark transitions)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安刘攀助理教授主持。

威尔金森作报告

安刘攀主持

论坛现场
威尔金森首先简要回顾了描述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标准模型,并阐述了因其无法解释宇宙中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暗物质与暗能量、中微子质量等关键问题,物理学界普遍认为存在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味物理——即研究不同类型夸克之间跃迁过程,正是探寻新物理的重要窗口之一。
随后,威尔金森详细介绍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底夸克实验(LHCb实验)近年来在味物理领域开展的深入研究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包括对B介子衰变中电荷共轭-宇称联合变换对称性破坏(CP破坏)的精确测量、对卡比博-小林-益川(CKM)矩阵相角γ测量精度的显著提升和对奇特强子态的突破性发现(如自2015年起陆续观测到的五夸克态)等。他还分享了LHCb合作组关于B介子稀有衰变过程研究的最新实验结果,指出其中的多个观测量与标准模型理论预测存在偏差,为新物理寻找提供了宝贵线索。
威尔金森例举了LHCb实验二期升级后将如何以更高精度检验当前观测到的“反常”现象,并通过比较未来环形对撞机(FCC)、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超级陶粲装置(STCF)等国内外下一代大科学装置拟建项目各自的优势及协同互补,展望了它们对进一步推进味物理乃至粒子物理前沿研究,取得新突破、获得新发现的重大意义和巨大潜力。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提问踊跃,威尔金森一一回应,双方就B介子稀有衰变理论预言的可靠性、机器学习方法在LHCb物理分析和探测器性能标定中的应用、下一代对撞机的国际合作模式等展开热烈讨论。






现场互动交流
报告结束后,核物理与核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原宁院士向威尔金森颁发了论坛纪念证书,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高原宁为威尔金森颁发论坛纪念证书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杨振伟教授,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弗拉斯卡蒂分部莫妮卡·佩佩-阿尔塔雷利(Monica Pepe-Altarelli)研究员、斯特法诺·比安科(Stefano Bianco)研究员,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中尾干彦(Mikihiko Nakao)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吕才典研究员、李海波研究员、赵强研究员,清华大学张黎明副教授、胡震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钱文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瑞林副教授,核物理与核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大勇副教授、张艳席助理教授、周辰助理教授,及出席第17届重夸克与轻子国际会议(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vy Quarks and Leptons, HQL 2025)的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80余人到场参加交流,通过蔻享学术平台观看直播的线上观众逾5000人次。
报告人简介:
盖·威尔金森(Guy Wilkinson),著名粒子物理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教授。1989年获帝国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93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通过精确测量含底夸克和粲夸克的重味强子产生及其衰变性质,研究CP破坏机制、精确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并间接寻找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对标准模型精确检验作出重要贡献。先后参与DELPHI、CLEO-c、LHCb和北京谱仪(BESIII)等实验,曾任CLEO-c实验英方发言人。作为LHCb实验创始人之一,先后担任物理协调人、升级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合作组发言人和二期升级项目规划委员会成员等职务。2017年获英国物理学会詹姆斯·查德威克奖(James Chadwick Medal and Prize),201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士。
论坛回看链接:https://www.koushare.com/live/details/4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