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术论坛(第六十七讲)在物理西楼思源多功能厅举行。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教授尤尔根·舒克拉夫特(Jürgen Schukraft)作了题为“极端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四十年:不断前进的量子色动力学”(40 years of ultra-relativistic heavy ion physics: QCD@work)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冒亚军教授主持。

尤尔根·舒克拉夫特作报告

论坛现场
舒克拉夫特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大型离子对撞机实验”(ALICE)国际合作组创始发言人。他首先以亲历者的视角,系统回顾了极端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研究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到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再到LHC的发展历程。他梳理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理论从早期猜想到实验确证的科学历程,深入阐述了QGP作为量子色动力学(QCD)在高温高密度极端条件下的体现形式。
随后,他重点介绍了QGP的实验观测信号及其物理内涵,包括夸克偶素压低(quarkonium suppression)、喷注淬火(jet quenching)、各向异性流(anisotropic flows)等关键现象,并对小系统碰撞中可能形成的QGP研究现状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舒克拉夫特还特别指出,冷原子物理与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在集体流和强耦合体系动力学方面展现出令人兴奋的交叉与互鉴前景。
在总结部分,舒克拉夫特回顾了过去四十年来重离子物理从“创造出QGP这种新物质形态”到“精确测量QGP性质”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当前QGP已知和未知现状,展望了未来在探测早期宇宙物质状态、理解QCD真空结构以及强相互作用多体体系方面可能取得的突破。他指出,未来高亮度LHC阶段及下一代重离子实验将为人类揭示强相互作用物质在极端条件下的本质提供新的窗口。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提问踊跃,舒克拉夫特一一回应,双方就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的若干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报告结束后,冒亚军向舒克拉夫特颁发了论坛纪念证书。

冒亚军为Jurgen Schukraft颁发论坛纪念证书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冯旭教授、高原宁教授、李强教授、宋慧超教授、孙小虎研究员、王大勇长聘副教授、杨振伟教授、张艳席研究员、周辰研究员,清华大学朱相雷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吴善进副教授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百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现场听报告并参加交流。逾6000人次的观众通过蔻享学术平台观看直播及回放。
报告人简介:
尤尔根·舒克拉夫特(Jürgen Schukraft)教授任职于哥本哈根大学。他于1983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此后长期任职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他于1991-2010年间担任大型强子对撞机上ALICE国际合作组的创始发言人,带领约2000人团队完成探测器的设计、研发以及数据采集和分析等工作,在大型强子对撞机的铅核-铅核碰撞中发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并确认了其近完美流体的性质。这是相对论重离子碰撞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舒克拉夫特于2014年获得迈特纳奖章,2017年获得玻尔奖章。他还曾任美国核物理顾问委员会、欧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美国RHIC物理等重要委员会的顾问成员。他的工作极大地引领和推动了高能核物理和相对论重离子物理的发展。
论坛回看链接:https://www.koushare.com/live/details/46330?vid=18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