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科研新闻
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高能物理组李聪乔获CMS合作组202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奖
发布日期:2025-10-21 浏览次数:
  供稿:北京大学高能物理CMS课题组  |   编辑:吕文娜   |   审核:李强

近日,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紧凑缪子线圈(CMS)国际合作组举办的CMS Week会议上,公布并颁发了2024年度CMS博士学位论文奖(CMS PhD Thesis Award 2024)。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高能物理组2024届博士毕业生、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雅博士后的李聪乔荣获该奖,成为自该奖设立25年来首位来自中国科研机构的获奖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毕业生Christina Wenlu Wang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毕业生Ho Fung Tsoi同获此殊荣。

颁奖现场(图片来源:CERN Document Sever)

李聪乔的博士论文题为《大半径喷注标记的现代深度学习技术——算法、校准方法及CMS实验中的应用》,导师为李强教授。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LHC实验中的大半径喷注标记技术,围绕深度学习算法、喷注刻度方法革新、在希格斯玻色子–粲夸克耦合测量中的应用,以及 “预训练–微调”范式构建通用喷注模型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长期以来,李聪乔致力于“人工智能+高能物理”交叉前沿的探索。他主导推动了两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1) 构建具备强泛化能力的高能物理通用喷注模型,为多类物理分析提供统一、高效的技术工具;(2) 发展基于全事例分析的新方法,大幅提升LHC实验数据的利用潜能和物理分析灵敏度。相关工作在CMS、ATLAS等国际合作组内反响热烈。博士毕业后,他坚持留在国内从事博士后研究,扎根于北京大学CMS团队继续参与LHC国际合作实验,致力于将前沿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高能物理研究,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扩展阅读)。

位于CERN的LHC是当今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对撞机,也是人类认识微观世界最前沿的国际超大型物理实验设备。LHC有四个实验组,包括CMS、ATLAS、ALICE和LHCb,其中CMS和ATLAS是两个大规模的广泛测量的探测器实验,其主要物理目标是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精确测量标准模型,以及寻找TeV能级的新物理。CMS实验合作组汇聚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科学家,是国际高能物理领域规模最大的科研团队之一。自2000年以来,CMS 实验组每年在 6 月或 9 月的年度会议上颁发 1–3 名“CMS 博士学位论文奖”,以表彰在科学深度、研究创新性及实验贡献方面具有突出影响的博士研究工作。

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与CERN/CMS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三个单位正式成为CMS的成员单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技术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及各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高能物理实验组CMS团队在探测器设计与建造、物理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为国际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关链接

CMS合作组新闻稿:https://cms.cern/news/cms-phd-thesis-award-winners-2024